港大完成本港首宗新微創手術 治療兒童嚴重脊柱側彎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5/22 17:57

最後更新: 2019/05/22 19:30

分享:

分享:

小孩在發育過程中,有機會發生脊柱側彎問題,港大醫學院從歐美引入新型的非融合微創手術,在2月成功完成本港與內地的首宗個案,為一名9歲男孩進行手術,只需在身上開6個鎖孔大小切口,術後一周就能正常活動。

據港大醫學院與衛生署進行的學童健康普查,全港10至18歲兒童和青少年中,3.5%人有10度或以上脊柱側彎,有0.1%人側彎程度更達40度或以上。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關日康表示,在該10年普查中錄得逾1萬宗脊柱側彎個案,粗略估算每年有一千多宗新症。

他解釋,脊柱側彎患者的脊柱會呈現C形或S形,病發原因分為原發性及先天性兩種,前者佔逾9成。他指,患者在青春期間發病機率較高,原因是脊柱在發育時才會快速成長;醫學界仍在研究原發性脊柱側彎的成因,可能與先天基因或荷爾蒙分泌有關。

此外,統計得出女孩較男孩容易發病,比例為4比1,惟原因不明。至於先天性脊柱側彎,則多是由於患者的骨組織成長不健全,或者患有神經綫病和肌肉病,令四肢和肌肉不能承托脊柱。

家長可能擔心子女背書包太重,或坐姿不直而增加患病風險,關解釋,兩者最多只令小孩感到肌肉痠痛,生活習慣並不會令到脊柱生長側彎,家長不用擔心。

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張文智指出,脊柱側彎惡化,可導致心肺功能下降、腰背痛、軀幹失衡問題,影響青少年外觀和心理發展。

港大完成本港首宗新微創手術,治療兒童嚴重脊柱側彎。(梁偉榮攝)

傳統上側彎少於30度的病人需穿戴腰封以矯正脊柱生長,側彎大於40度的病人更需接受植入治療棒和螺絲釘的融合手術,以支架拉直脊柱,惟手術傷口足有20至30公長,手術亦會使脊柱僵硬,限制病人的活動能力,如術後半年內都不能做球類運動,以後亦難以做出打跟斗等劇烈動作。

港大引入的非融合脊柱側彎手術於8年前起在歐美的指定醫療機構進行,至今已完成逾100宗病例。港大醫學院團隊在2月為一名側彎達45度的9歲男童進行手術,在胸口及脊側開出6個約1.2公分大切口,在脊柱側打上8口釘和拉上人造韌帶,讓脊柱在發育成長時慢慢拉直。

男童母親趙太表示,兒子在5歲確診患脊柱側彎,每天需要戴上又熱又重的腰封8小時,走路都很僵直,「像機械人、穿上了盔甲一樣」,連到公園遊玩也有困難,小孩因此十分抗拒戴腰封,有時更發脾氣。最終小孩初步矯形失敗,若情況惡化,就需要用傳統方法動手術。

她坦言,當初張向她介紹有新型手術,縱使自己做過資料搜集,心情依然很矛盾:

作為父母不想子女身體內被植入外來物件,但又知道動手術是目前為止對小孩最好方法,最終都接受了手術。

她指,兒子在接受手術後1周就可出院,1個月後就重返校園,而且能像術前一樣活動自如;關日康指,男童現時脊柱側彎程度改善至30度,目標是2至3年內降到10度以下。

他補充,手術適合11至13歲、側彎達40至60度的兒童進行,但實際要視乎其骨骼柔軟度和骨骼能否繼續成長,年齡不是硬指標。而手術風險包括未能矯形、人造韌帶斷裂或過度矯正,但參照外國病例,需要重新接受傳統手術的機率只低於5%。